欢迎进入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内容发布系统 登陆入口

高考阅读考核对教学有哪些启示?特级名师这样支招……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9

高考阅读考核对教学有哪些启示?特级名师这样支招……

小编说

2018年高考已经结束,阅读仍是今年语文学科考核的重点之一。在今年的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著名作家苏童的一篇散文。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何特点?今后,教师和学生又如何开展阅读呢?小编邀请了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何郁为学生及教师支招。
 
                         
 

何郁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

 

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年语文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原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仍注重考查名家之作,今年北京高考选考的是著名作家苏童的一篇散文。可以说,这是一篇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故事,文中充分展现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读来很有亲切感。

 

文章篇幅适中,难易度合理,既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一个少年在河蚌故事中得到的文学滋养,也深刻地表达了一个作家对民间故事与文艺创作之间关系的独立思考。文字生动传神,描述细致生动。

 

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好奇心、想象力、民间故事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关注民间文化,体现了对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注。

 

命题既注重理解和分析,有词语理解题,也有内容理解题,也注重审美鉴赏,三道主观题都指向审美鉴赏,还指向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注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关切。

 

高考语文改革简而言之,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应试的题海训练中解放出来,多读点经典著作,多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多关注社会和生活,多读多写多思考,锻炼创新能力,真正提高语言文字水平、文学文化素养和做人的趣味品位。如此,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根据这一变化,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一,必须加大经典作家作品的品读力度。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本,都是文选型的,学生的阅读都是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有“被碎片化”的危险。而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传承,都是以一些经典作家作品为基础的,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加大经典作家作品的品读,否则的话,传承文化就可能会走样。

在阅读经典作家作品时,首先要强调多读。有人说“没有阅读100本经典,不要跟我谈阅读”,话虽说得有点极端,但还是很有道理;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可能有阅读方法的探寻,有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次是要适当阅读一些传记作品和研究作品。所谓“知人论世”,所谓“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说的就是不要死读书,要视野开阔地读书;读一本经典,如果能佐以人物传记和研究作品,就可能事半功倍,就可能对经典作品理解得更深。

 

第二,要适当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尊重,更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努力辨认自己的身份,去认清自己的文化血脉和来龙去脉,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融入世界的需要。

阅读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拿出鉴别的眼光。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鱼龙混杂,弄不好就读歪了,走了弯路。如何鉴别呢?我的意见是,重点读名家的评鉴本,特别是那些寓居海外的中国文化学者,因为他们是用不一般的眼光回看传统文化的,那视角多半也是世界性的、现代性的。其次可以锁定几部经典来读。在这里,我特别推荐诸位去阅读五部经典,这五部书是:《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这也是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极力推荐的五部传统文化经典。

 

第三,建议动手动嘴动脑滚动式地读经典。

北大知名教授温儒敏先生倡导“摸爬滚打式”地读书,我很赞成,但对于读书追求效应的中学生来说,我补充一点,尽量做到“动手、动嘴、动脑”,这样滚动式地读书,可能会事半功倍。

比如读《论语》,张嘴读一读,可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能对一些字词抄写一下、查阅一下,加强积累,这就是练习积累的功夫了。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或是对一些思想的辨识,追根溯源,把心得体会写在字里行间,这就是锻炼思考和质疑的精神。如果读得多了,在此基础上,再写一篇文章整合整合,深化深化,这就是做学问了,这就善莫大焉。